除夕,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NICU里,护士们正在给新生儿吸痰。杨金伟摄
春节期间,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门诊大厅依然熙熙攘攘,随时能够看到孕妇们挺着大肚子,在家属的陪伴下步履蹒跚、徐徐而行。近日,记者在该院儿科蹲点采访,截取白衣天使们忙碌的剪影片段。
随堂小考
在儿科病房走廊的墙壁上,张贴着一幅幅可爱的图画。一幅教小朋友如何戴口罩的图画引起了记者注意。
这幅图上的4位小朋友分别拿着口罩做了“提、拉、密、塑”4个动作,来演示如何正确戴好口罩。“这些都是我们护士绘制的,用小朋友爱吃的‘提拉米苏’的谐音,这样孩子记得更牢。”该院儿科护士长蒙景雯说,科室为小朋友准备的玩具,因为是高频接触的物品,护士也会每两个小时擦拭消毒一次,确保卫生安全。
在儿科血液/肿瘤专业组病房,一场“随堂小考”正在进行。
“门诊给病房打电话,通知有位白血病患儿发烧,需要立即收治入院,来不及核酸采样,目前什么检查都没做,该如何处理?”问题摆在了今年刚参加工作的医生刘文玮和护士王梓玉面前。
“按照要求,要先通知值班医生,再去为医生和自己准备防护用品,比如帽子、医用防护口罩、面罩、护目镜、防护服。检查完毕后,带上急救设备到隔离病房做好准备。”王梓玉一边回答,一边比划模拟穿戴防护用品。
刘文玮从容地回答说,在防护状态下,继续评估患儿外周循环情况,尽快准备抗生素和补充液体。“在准备的同时,及时上报二线值班医生,等待专业指导。”
“这些都是我们以往真实发生的案例,容易出问题的地方,需要医务人员十分警惕。对于重点患儿,我们会制订个性化预案,把所有可能发生的状况全部考虑在内,一点也不能马虎。”该院儿科主任姜玉武介绍,在春节期间,科室安排了一线值班医生、住院总医师、二线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、三线主任医师的值班制度,要求任何一次重症抢救,必须有一个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医生在场。同时,还设置了行政值班,负责协调物资、人员调动、纠纷处理。除了人员安排,还要对除颤仪等大型设备、消防用具进行检查,清点药品和物资等。“与医疗安全有关的事情都要仔细检查一遍。”
永不放弃
在儿科最忙碌的要属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(NICU)了。蒙景雯说,除夕当天一共有36名宝宝需要守护,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接了呼吸机。监护仪滴滴的预警声,宝宝拉出长调的啼哭声,医生下医嘱的声音,混杂在一起,奏出NICU独有的“交响乐”。
晚上7时,除夕值班的二线主治医生谢涵刚拿起筷子准备吃一口红烧肉,电话铃声突然响起。“NICU一名28周的早产儿,心率不稳,血氧饱和度一直在下降。”谢涵放下筷子立即赶往病房。
身长大约30厘米的小家伙躺在暖箱中,歪愣着脑袋半睁着眼睛,发紫的小手紧紧攥成了拳头,每隔一段时间就深深呼吸一次,声音微弱。“分别输红细胞和血浆,给肾上腺素。”谢涵一边给出输液方案,一边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波动。
70%、80%、93%、74%、60%……当看到数值达到90%以上的时候,谢涵很开心。实际上,谢涵并非一个人在战斗,儿科微信群中的所有医生都在不断讨论着如何抢救。三线值班主任医师吴晔也赶到病房,加入抢救行列。
但奇迹没有到来,宝宝的病情实在太严重了。有人说,一次“告别”,天上就会有颗星星熄灭。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,整个抢救过程,分针整整转动了5圈。
“心里挺难受的。”谢涵独自坐在办公室,平复心情后继续整理病历。
(责任编辑 :风中的自由 )